从耶鲁讲台到中国农田,邓兴旺院士的种业长征

   日期:2025-08-21     浏览:43127    评论:0    
核心提示:36岁成为耶鲁大学终身教授,51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,邓兴旺入选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。“如果说我的前半生是在为科研、为世界的科学界做事,我希望,我的后半生能够为生我养我的故土、为中国的农民做点事情。”

36岁成为耶鲁大学终身教授,51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,邓兴旺入选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。

“如果说我的前半生是在为科研、为世界的科学界做事,我希望,我的后半生能够为生我养我的故土、为中国的农民做点事情。”这是邓兴旺推动创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初心,也是他破解中国农业“卡脖子”难题的使命宣言。

南方农村报推出“种思集”栏目,对话美国科学院院士、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邓兴旺。

Q1、短短几年里,研究院已经聚集了多个院士及国家级人才团队,您是如何吸引顶尖人才的?有哪些培养模式。

邓兴旺:支持他们事业,同时让他们的生活也过得不错。

我们始终把人才建设放在首位,着力打造优越的科研环境——背山面水的自然景观、宜居的气候条件,配备国际一流的实验室设备和试验基地,为科研人员提供理想的研究空间。研究院为课题组长提供适量稳定的经费支持和充分的学术自由,让他们能够潜心研究。

潍坊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,让科研人员感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与温暖。目前我们的课题组负责人来自美洲、欧洲、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,形成了多元化的学术团队。他们在这里既能追求科学理想,又能享受优质生活。

Q2、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目前取得了哪些代表性成果?

邓兴旺:我们这四年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。一是培育出一批满足市场需求的作物新品种,包括黄瓜、西红柿、甜瓜等日常果蔬。二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:我们团队完成了全球最精确的小麦基因组图谱组装,绘制了西瓜精准育种基因蓝图。2024年中国评选的50项本学科方向国际重要成果中,我院有两项入选。

Q3、在种业领域,有一个热点话题是生物育种。在您看来,生物育种的产业化目前面临什么挑战?

邓兴旺:生物育种是个很广泛的概念,就是用所有的生物技术手段去培育新品种。我们自己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,更精准地定位为“精准设计育种”。

实际上,精准设计育种也是生物育种的一部分。当前挑战在于:需要解析作物基因与性状的对应关系,建立完整的基因功能数据库。我们系统研究基因组中每个基因控制的性状,然后针对农民在优良品种种植中发现的具体问题,在基因层面进行精准改良。

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:我们改良的本来就是好品种,通过增加一个或几个优良性状,就能培育出综合性能更优的品种。目前我们已将此方法应用于小麦、玉米、西瓜、番茄等作物,加速了优质品种的选育进程。

Q4、您在海外留学,在种业方面工作的经历非常丰富,您觉得这部分经历,对您在研究院开展工作,包括接下来的科研育种工作产生了什么影响。

邓兴旺:在回国前,我曾与前国际前三大种业集团开展合作或担任顾问,这些经历让我深入了解到国际一流农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运作模式。这种“见识”极为重要——你知道顶尖机构是如何成功的,也就知道了追赶和超越的路径。

我在耶鲁工作时观察到一个现象:那些成就卓著的教授,深夜时分他们的车还停在实验室外。卓越科研的背后是超常的付出。这种科研精神和治学态度,正是我们希望在研究院培养的文化基因。

Q5、您见过这么多国外的大企业,有过这样的经验,有没有考虑自己去创业,办一家种业公司?

邓兴旺:可以,但是一个人不能做太多的事,同一个时间段做好一件事就够了。以后研究院做好了,不用我管了,我可以办个企业,也是有可能。

Q:如果您来做企业,会从哪个作物入手?

邓兴旺:哪个作物能赚钱,就从哪个入手。做企业一定要是能赚钱,千万不要一个大目标、大口号,最后赔得没钱了,这不叫做企业。企业,顾名思义就是赚钱的机构,在其位谋其事。

 
打赏
 
相关内容来自互联网或个人,并不代表本网观点,如有雷同或侵权行为,请及时通知我们(55130681@qq.com),以便我们进行相关整改修正。
 
更多>同类人物
0相关评论

推荐图文
推荐人物
点击排行
WAP 手机版 首页 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