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和一位同行聊天,他说做了十年农资市场,突然想转行去做消费品营销了。起初我很惊讶,但细想之后,又完全理解他的选择。
在农资行业,市场部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"尴尬"的存在。理论上,我们应该连接产品、企业和种植户,搭建品牌与市场之间的桥梁;现实中,却常常沦为销售部门的"物料制作组"和"活动执行队"。
销售人员冲锋在前,手握客户资源,决定着业务走向;而市场部则忙着配合销售做活动、写报道、拍视频、剪片子。曾经的市场策略规划职能,逐渐被边缘化为事务性工作。当我们想要深入了解种植户的真实需求和市场反馈时,往往被一句"你们把物料做好就行"给打发回来。
这种传统的"自嗨式"营销正在失效:制作大量宣传册、横幅和视频,然后发现种植户根本不买账。决策层往往认为"只有销售才是实实在在的业绩",对市场部和品牌建设的认知停留在"做广告"的层面。这种急功近利的思维,让我们失去了与用户对话的机会,也让品牌建设成为空谈。
作为农资企业的市场部负责人,我深切感受到这种困境:我们明明能够为产品推广提供更专业的市场洞察和策略建议,却往往被限定在执行层面;我们本应是最接近用户的人,却离用户越来越远。
这种现象背后,反映出传统农资行业对市场职能的模糊认知:将市场部等同于"宣传部",将品牌建设简单理解为"打广告"。实际上,市场部应该成为企业的"眼睛和耳朵",深入田间地头,了解种植户的真实痛点,反馈给产品研发部门;应该成为企业的"大脑",制定科学的市场策略,指导销售团队更有效地开拓市场。
农资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,种植户的需求日益多元,竞争对手不断创新。那些还将市场部定义为“物料制作组”的企业,实际上是在削弱自身的市场竞争力。市场人员本应是企业的“前线侦察兵”,最先感知土壤的变化、农户心态的转变和作物结构的调整;他们本应是产品的“价值翻译者”,将复杂的技术语言转化为农户听得懂、信得过的解决方案。
然而现实中,许多市场人被困在办公室做设计、写软文、跑会务,离土地越来越远,离真实的用户越来越陌生。这不仅是人才的浪费,更是企业资源的错配。
作为农资企业的市场部负责人,我深切感受到这种困境。
种业新说
鉴于此真实的来信,我们不禁思考:当市场部远离用户、沦为执行单位,企业失去的何止是几场活动的效果?更是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可持续的品牌资产。
若放任销售思维全面主导企业经营,带来的将是更深层次的危机:企业将逐渐失去洞察市场变化的能力,陷入低价竞争和关系营销的红海。真正懂市场、懂用户的人才,或因无法体现价值而选择离开,或因能力无处施展而变得平庸。农资行业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,最需要的就是那些既懂农业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,而他们正在悄悄流失。
这封来信映照出农资行业一个普遍而深刻的矛盾:企业一方面渴望建立品牌、赢得农户信任,另一方面却仍在用20年前的营销思维做市场。当竞争对手开始通过数字化手段精准触达农户,通过内容营销建立专业权威,通过用户运营提升客户忠诚度时,那些仍然认为“市场部就是做物料”的企业,正在不知不觉中落后。
农户群体正在发生代际更迭,新生代农户更需要技术指导、解决方案和信任感建立。他们会在抖音上学习种植技术,在微信群里交流用药经验,通过短视频了解产品效果。如果企业的市场部门仍然被困在物料制作中,无法深入田间地头,无法洞察用户变化,如何能跟上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?
若行业想要真正迈向高质量发展,就必须重新审视市场部的价值——它不是成本部门,而是重要的投资部门;它不是销售的辅助,而是品牌的守护者和用户价值的挖掘者。市场人员应当是离用户最近的人,是最懂市场趋势的人,是能够将产品价值转化为用户语言的人。
聪明的农企决策者应该看到:市场部不是企业的成本中心,而是企业的增长引擎。市场人员不只是执行者,更是战略伙伴。他们能够通过用户洞察发现新的增长机会,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产品溢价,通过数字化营销降低获客成本,通过内容营销建立专业权威。
期待更多农资企业能够打破传统思维,让市场部重归其位,让听见炮火的人参与决策,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这不仅关乎市场人的职业尊严,更关乎农资企业在新时代的竞争力和生存发展。